把“灵活性”关进“规矩”的笼子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6-10-26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不少教师抱怨:学校的规矩越来越多,教学必须得用多媒体,上课前要进行集体备课、个人备课,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必须要全批全改,就连课堂教学过程中,什么时候说哪些话都有明确的规定,新授课、复习课、习题课的教学流程、细节都规定得很详细,种种束缚让教师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,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与灵活性,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。

    乍一听,学校的规矩是不少,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到学习习惯都有明确要求,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诸多规范或限制。不可否认,有些规矩确实值得商榷,但理性分析,学校真的是对师生束缚太多了吗?真的是由此导致了教师教学灵活性、创造性不足?事实恐怕并非如此。

    学校的“条条框框”确实不少,也少不得。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,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。因此,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加以规范,要求集体备课,规定按要求的课堂教学形式上课。但实际教学中,我们有太多的“聪明人”,喜欢走捷径,你不是有硬性规定、要求吗?我想方设法应付。集体备课时,说些无关痛痒、对备课意义不大的废话,或是台上不说话、台下偷偷“干私活”;要求使用多媒体,就从网络上下载课件,复制、粘贴应付过关,诸如此类。“我的课堂我做主”固然是追求课堂教学多样化、个性化所必需,但是一旦集体备课流于形式,团队合力沦为空话,学校又没有日常监督手段,那么教师上课就会变成“闭门造车”,甚至“脚踩西瓜皮,滑到哪里是哪里”,乱上一气。

    由此说来,缺乏规范的“灵活”是要不得的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具有灵活性、创造性,这对一个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、脱颖而出,是十分必要、不可或缺的,但这有一定的条件。规范是教师教学中灵活性、创造性的基础,是教师专业成长、形成教学风格的前提。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,遵循基本的教学规范;在自己对教育教学有深刻理解、对教育教学规律能准确把握等前提下,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,创造性地使用文本,教授知识、培养能力,这都是应该极力倡导的。

    但是,有的学校即使有许多制度,其教育教学工作也仍然不够规范。主要原因有两个:一是制订的规范出了问题。规范的弹性太大、不便操作、理论要求多于行为约束,是一些规范的通病。在一些学校制订的规范中,常常出现“一般情况下”“原则上”等字眼。有“一般情况”就有特殊情况,有“原则性”要求,就会有具体执行中可以变通的地方。如此弹性“规范”造成的结果是很难产生真正的约束效应,不该拖的事照拖,不该做的事照做。于是,很多的“严禁”,实行起来的结果只能是“言禁”;很多的“一定”,实行起来的结果只能是“议定”。二是规范的执行出了问题。离开了执行,再好的规范也没有意义。部分学校看起来规范制订得很严密,也比较科学,但实地去观察,其有令不行、有禁不止早已成为常态,甚至可能变本加厉。如果只是满足于要求了、做过了,而不去检查、落实,更没有“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”那样的执行力,那么教师灵活性有余、规范不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学校管理不能没有严格的规范、有效的执行,讲“人情味”“人性化管理”,不应该成为不讲规矩底线的借口。一名教师如果遵守教学规范,他的教学就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,一所学校如果遵守管理规范,教育质量就不会出问题。

    名校的经验有千条万条,但有一条是不变的,这就是名校都有严格的工作规范,并有很好的执行力。只有把握规范的原则性,让规范不仅被遵守,而且被尊重,才能变他律为自律,把一项事业做成、做好。

    (作者:山东省海阳市教育体育局 由洪晓)